【精选】大班数学教案模板八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数学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数学教案 篇1活动目标
1、尝试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组成一个更大的数字,感受各种不同的组合方法。
2、活动中能积极地思考,学会找寻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体验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教师演示2、4、6、8、10数字和对应的问题磁性板教具;
2、幼儿操作材料(6种物体若干份、数字7、8、9、10操作条)
活动环节
一、数字1找朋友——观察发现物体的不同特征
1、教师出示第一张PPT(沙滩)
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看画面猜测)说出故事名字“沙滩上的朋友”
引导语:在一个美丽的沙滩上来了许多的动物朋友(出示动物画面)
2、提问:沙滩上来了几位朋友?它们是谁?他们长的一样吗?说说你的理由。
3、出示数字1,提问:数字1要和小动物交朋友,你觉得谁可以和数字“1”做朋友?为什么?
引导语:它们在沙滩上玩啊玩的很高兴,忽然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数字1、
引导语:我的好朋友是靠一条腿象身体一样走路的。
小结:数字1和一条腿的蜗牛交上了朋友,还剩下几位?
二、数字2、4、6、8、10找朋友——了解特征,并用相应的数字来表示。
1、教师出示数字“2”,数字“2”会和谁交朋友呢?为什么?
小结:数字2和两条腿的鸭子交上了朋友。
2、数字“4、6、8、10”,提问:谁来帮剩下来的朋友找到朋友呢?说说你的理由。
3、小结:每个朋友有几条腿就找几做朋友。
三、数字3、5找朋友——初步尝试将两个、三个数字组成一个更大的数字。
1、出示数字“3”
提问:3也想来找朋友,他能和谁做朋友呢?
引导语:谁和谁在一起可以变成三条腿。
2、幼儿交流,说出理由
3、出示PPT
小结:两条腿的鸭子和一条腿的蜗牛和数字“3”交上了朋友
4、出示数字“5”
提问5也想交朋友,他能和谁做朋友?为什么?
引导语:哪些朋友在一起可以变出5条腿呢?
5、幼儿交流说说原因。
6、提问:5除了和小狗、蜗牛一起交朋友,还能找到更多的朋友吗?
四、游戏《找朋友》——幼儿操作,自主选择不同的数字进行组合。
1、教师出示数字7
提问:数字7能找到朋友吗?
引导语:请小朋友操作帮它去找动物的腿?哪些动物在一起,它们的腿是和数字一样多的,就插到操作卡上,就找一种方法。
2.幼儿操作教师关注个别能力弱幼儿。
3、验证:操作完的幼儿与同伴互相验证
4、展示幼儿的操作结果,进行集体验证,个别幼儿讲自己的操作结果,集体评价。
大班数学教案 篇2活动目标:
能不受容器的大小、形状、位置的变化影响,初步感受液体的守恒。
活动准备:
1.教具:量杯一只。高脚粗细不同的的杯子两只,玩具小熊,鸭子各一只,水(有颜色,便于观察)
2.学具:人手一套杯子,豆子若干。
活动过程:
1.通过操作,感知"一样多"的概念。
(1)出示玩具小熊、小鸭。客人来了,我们请他们喝饮料吧。
(2)将水倒入量杯中,请幼儿观察水的位置,并让幼儿记住刻度。
(3)将水倒入幼儿面前矮而大的杯子。
(4)用量杯量相同的有色水倒入小鸭面前的小杯中。
(5)小熊有点不高兴了,他说小鸭的饮料比他的多,你们认为是这样的吗?
(6)鼓励幼儿想办法证明大小杯中的水是一样多的。
(7)引导幼儿将大杯中的水倒回量杯中验证,观察水是一样多的。
你怎么知道水和刚才的一样多?(水面到达相同的刻度)再将小杯中的水倒入量杯中,问:杯子倒空了没有?水和刚才的一样多吗?
将小杯和大杯进行比较,请幼儿观察:水是一样多吗?
为什么?
2.请幼儿操作活动。
请幼儿将量杯中的豆子倒入不同的杯子中,并观察其变化验证豆子是否变多或变少。
3.活动小结。
水和豆子没有增多或减少,不论倒进什么样的杯中,都和刚才的一样多。
大班数学教案 篇3活动目标:
1. 认识并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意思。
2. 学习用符号表示两个集合的数量关系,以及用符号表示10以内数量变化的关系。
3. 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可逆性。
活动准备:
1. ppt农耕园(6颗花生、5个玉米、7个芋艿、8个番薯的图片)。
2. 数字卡片及“>”、“<”卡片。
3. 数字卡片若干。
4.人手一份操作材料(茄子、西红柿、青菜、青椒、土豆等多种不同数量的蔬菜)。
活动过程:
(一)播放ppt农耕园参观,导入课题。
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观动物园,好不好?”
教师播放ppt,认识农耕园的农作物。
(二)认识“>”和“<”。
1.认识“>”。
教师:“刚才我们在农耕园里看到了这么多农作物,出示花生图片:“看到有几颗花生呢?”出示玉米的图片:“看到有几个玉米呢?”。
幼儿逐一说出数量,教师贴上相应的数字卡片。“花生和玉米比,谁多?谁少?” “怎样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能用等号表示吗?”
启发引导幼儿,引出“>”,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大于号像张着嘴巴对着大数笑,大于号表示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大,初步理解大于号的含义,说出“6”大于“5”。
2.认识“<”。
教师:“还有什么农作物呢?”教师出示7个芋艿、8个番薯的图片,“芋艿和番薯比,谁多?谁少呢?” “怎样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能用等号表示吗?”
启发引导幼儿,引出“<”,小于号表示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小,初步理解小于号的含义,说出“7”小于“8”。
(三)启发幼儿找出“>”和“
1. 教师:“>”和“”还是“
2. 学习儿歌:大于号,开口朝着大数笑;小于号,屁股撅给小数瞧。
(四)游 ……此处隐藏1890个字……:“妈哩妈哩轰,变!你们看老师变出的是什么图形呀?”幼:“圆柱体。”师:“它是什么样呢?”幼:“没有角的。”
⑶、依次出正方体、长方体进行提问。
⑷、请小朋友上来摸一摸,通过触觉让幼儿说一说摸到的是什么图形。
三、结束部分:
1、教师出示各种图片,让幼儿说一说,他们各是什么图形。
2、教师拿出多种图形,让幼儿分组游戏分别找出(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
大班数学教案 篇7活动目标:
1,探索测量的工具及方法、能以自然物为单位记录测量结果。
2,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有过测量图形边长的经验。
2,纸盒、垫子、棍子、长条积木、绳子等,幼儿记录单、笔。
活动重点、难点:
掌握自然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培养孩子们多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师:中班小朋友在玩医院游戏的时候,遇到一个困难,他们想学医生的样子给小朋友量身高,可是他们不会用尺子,又找不到其他的材料来量,你们能不能帮助他们想一想,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量身高呢?
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可以用于测量的自然物体。幼儿每说出一种材料,教师就追问幼儿该材料的使用方法。如:“箱子怎么量身高呢?你打算怎么做?只要把箱子摞起来就能知道小朋友的身高吗?”“积木怎么量身高?你认为积木竖着放会怎样?怎样放不倒,又可以量出身高?”
二,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幼儿分组探索测量的方法。
1,师:你认为哪种材料合适,你就去试一试。如果材料很少,但想用它的人却很多那该怎么办?(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分工合作使用同一种材料。)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幼儿测量的方法。
三,讨论解决测量中遇到的困难,进一步明确测量的方法。
1,教师鼓励幼儿说出在操作中遇到的困难。
2,幼儿相互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
3,教师展示一组幼儿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观察存在的问题。
4,教师引导幼儿进一步明确测量身高的具体方法。
四,幼儿再次探索并记录测量结果。
1,师:等会小朋友再去量,想一想怎样量身高才准确。这次量过身高之后,不仅要把你用了什么材料,是用什么方法量的记录下来,还要把你有多高用数字和标记记录下来。
2,幼儿操作,教师个别引导。
五,展示幼儿记录,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1,引导幼儿从记录上发现同伴使用了哪些材……
2,让幼儿相互介绍自己测量的方法。
3,教师提出幼儿在测量中或记录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活动后思考。
活动延伸:
1,针对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带他们进一步探索。
2,认识更多的测量工具。
活动反思:
1,孩子们在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中结束了本次活动,加深了孩子们对物体量的认识及对不同量测量工具的了解,虽然参与性很高,但对与我们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本次活动的难度较大,尤其是在记录活动环节。!来自屈.老师教案.!因为平时的教学活动在这方面我没有细心指导,忽略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孩子们记录起来很困难。
2、给幼儿与同伴足够交流、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大班数学教案 篇8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事物间的简单规律(自然现象及特定的规律)。
2、培养幼儿细致观察、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3、体验思维训练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三种排列规律的范例;“奇妙的书”课件
(封面是彩虹,从第一页到第七页依次是一颗红色的草莓、两只橙色的橘子、三根黄色的香蕉、四只绿色的西瓜、五只青色的苹果、六颗蓝色的梅子、七串紫色的葡萄:图片几组(从儿童到少年到成人再到老年人;从树芽到小树再到大树;从鸡蛋到小鸡再到母鸡,等等)。
2、学具准备:操作纸、记号笔、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各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导人:小朋友有没有发现,今天我们座位排列的顺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有一组图形宝宝排列的顺序和我们很相似,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谁。
二、基本部分
1、依次出示三种排列规律的范例条,请幼儿读一读每张范例条上的图形是什么,发现了什么规律。
(1)出示范例条○□○□○□,提问:有哪些图形宝宝在排队呀?它们的队伍是怎么排列的?它们的队伍后面还可以怎么排呢?它们的队伍排列得很整齐,我们用字母来表示可以看得更清楚,用a表示圆形,用b表示正方形,它们的排列规律是怎样的呢?(引导幼儿ab ab ab分组,教师在范例条的下方记录,帮助幼儿小结规律。)
(2)出示范例条○□□○□□○□□,提问:看看它们是谁?都是怎么排的?它们的队伍后面应该怎么排列呢?它们的排列规律是怎样的呢?(引导幼儿abb abb abb分组,教师在范例条下方记录,帮助幼儿小结规律。)
(3)同样,出示范例条○□△○□△○□△,引导幼儿小结abc abc abc排列的规律。
2、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奇妙的书”,找出书中的规律。
(1)引导幼儿观察“奇妙的书”从封面到第三页。 封面是彩虹,颜色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第一页上是一颗红草莓;第二页上是两只橙色的橘子;第三页上是三根黄香蕉。请幼儿依次猜猜后面几页上有什么,是怎么猜的。(按照页码猜水果的个数,按照彩虹的颜色来猜水果的颜色。)教师肯定幼儿的猜测,再引导幼儿完整地阅读大书,发现书中的规律。(水果的个数跟书页数一样都是从少到多;水果的颜色跟彩虹颜色排列的规律一样,都是从红色到紫色。)
(2)引导幼儿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有规律的现象。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现象和事情,比如说人的生长规律(出示图片)都是从小慢慢长大,最后变老。植物也是这样(出示图片),树从树芽到小树苗慢慢长大,最后变成大树……鼓励幼儿将自己知道的事物的规律和现象与同伴进行交流。
3、幼儿操作活动(自由选择操作材料)。
(1)看图形找规律,用字母表示出来。 (2)按照排列规律粘贴图形。 (3)按照动物生长的规律,排列图片。 (4)按照植物生长的规律,排列图片。 幼儿展示操作结果,教师进行评价。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几种简单的规律,这些简单的规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能发现,让我们一起到外面找一找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规律,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