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 > 观后感

十二怒汉观后感

时间:2024-07-17 22:38:41
十二怒汉观后感

十二怒汉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十二怒汉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次完美的观影体验。

距离上次完美的观影体验已经已经不知道多久了,豆瓣打了五颗星(极力推荐)。就如同前两天补看的《辛德勒的名单》一样,一个是心灵上的震撼,一个官能上极大的愉悦。

虽然很早就看过徐昂导演根据《十二怒汉》翻拍而来的《十二公民》,但即便是几乎全盘的翻拍(老版本的案子也照拿过来)。现在让我回忆当时的观影体验也并不是特别好,似乎只能零星的记起何冰和韩童生的表演吧。

但是当我今天找来1957年西德尼吕美特版《十二怒汉》。看完的时候,那种官能上的愉悦真的久久不能平复。即便是在豆瓣上爽打五颗星,连写了140字的短评也无济于事。只好拿出电脑,胡乱写写观后感,怕时间久了再去写早已没了心情。

如呼吸般的节奏

已经忘了在哪篇文章里看到“呼吸感”这个词了。当时我也不明白什么是呼吸感,可能是当电影的节奏像观看者的呼吸一样似有又无张弛有度,那种舒服到像自己呼吸一样的感觉才是吧。但是在今天之前从来也没有过那样的体验,我也无从感受。

然而今天当我看完这部影片,“呼吸感”这三个字很自然的又回到我的脑子里。

哦,可能这就是呼吸感吧。

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在贫民窟长大的18岁少年因为涉嫌杀害自己的父亲被告上法庭,证人言之凿凿,各方面的证据都对他极为不利。

最终由十二个不同职业的人组成了这个案件的陪审团通过投票来决定男孩的罪名是否成立。但只有8号陪审员想对一个18岁的孩子的生命负责想要讨论后再决定,但是其他的11位陪审员都不屑于顾,由此展开的争论。

在我看来在电影在节奏的把握上用了三个案件中最值得怀疑或者争论的点来做呼和吸的分割点。

第一个质疑点是当8号陪审员(亨利 方达饰)拿出了一把和男孩所谓的杀人凶器一样的刀具的.时候,争论出现第一次的小高潮,每个人都争论不休,随之而来的就是第二的投票和9号陪审员的反悔认为男孩无罪。

第二次是争论证人的证词是否真的正确,是否能提出合理质疑。随之展开的就是关于楼下跛脚老人关于15秒是否可以从走廊的尽头走到门口看到男孩跑出去的论证,和住在对面的女人是否可以从电车里看到的那个人真的是男孩本人。同样在这次也有人反悔认为无罪。

第三次在最后几个人还认为有罪的时候,如果双方无法认同就会被定为悬案会被第二波的陪审员决定。9号陪审员通过一个摘眼镜揉鼻子的小动作发现了女证人也是有戴眼镜的,如果按照她的证词里说起晚上无意间看对对面的杀人事件的就行不通,因为如果不经意的发现的话,是不会去戴眼镜的,是看不清哪个杀人犯真的是这个男孩的。

在这三次里你会看到紧张刺激的争论,一次次的质疑和一次次的反驳解释还有争论不下来的时候闲言碎语吐槽挖苦,就在这样一次又一次之间完成电影节奏的呼与吸。

数不清的细节呈现

电影中的细节成了为人物做合理化的铺垫的工具同时又能为人物的演技添色不少。

其中一个重要的细节就是汗水。审判案发生在一个闷热的雨水来临前的下午,每位陪审员都苦不堪言,汗流浃背,但唯独3号陪审员不流汗,这时候4号陪审员问了他,你为什么不流汗,他回答:我不流汗。但是当最后被说服没话可说的时候,导演给了一个他脑门上汗水的特写。

另外一个就是最后才反悔的2号陪审员,为什么抵抗到最后即便自己的反驳的理由已经非常的无力和无效了也在为了反抗而反抗。前面看似无意义的拿出自己离家出走的儿子的照片给8号看。这个简单的动作正是在最后给这个人物动机做合理化的解释。

其实这样的细节在电影中比比皆是,比如4号陪审员贫民窟的身份,12号陪审员反复摘下又带上的眼镜等等。

慢慢的写着写着,开始从最初激动的心情中剥离出来,开始回忆电影中让我产生质疑的地方。比如为什证人的证词这么不堪一击,法官和律师又为什么指不出来呢,即便文中做了一些合理化的解释。说那是因为这个律师是指派的律师从中得不到利也得不到名,还有那个女人作出伪证的动机又是什么呢?电影中虽然对于老人的作证动机说了一下,女人的确没有。

而在我看来,这个电影更多的意义并不是把它作为一个严谨的推理片来看,它更大的意义是把这个陪审团讨论看作为一次社会实验,而在这个实验里让人们重新或更加的重视社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家暴问题,独居老人,贫民窟,法律程序中的合理质疑等等,这一个又一个最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或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十二怒汉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